节目纲要 Program Overview |
|
我们曾深入林荫、河畔、水泽,甚至直抵海岸,见过大海的辽阔,深蓝里孕育无数生命。在那城市与小镇边缘,我们见过许多守着一方田地或一圈池水,耕种、采摘、捕捞、挖掘、饲养,与大自然相依共存的人,并滋养许多人类与大自然依存的温暖故事。
我们仍旧记得,他们之中,有人心怀单纯善良的执着,有的心系祖宗留下的足迹,有的信仰生命与自然原初的和谐,有的敢于创新、开创新机。有的人力挽狂澜,在挫折中站起;有的隐居山林,却不忘用行动爱护土地、影响世人——这一支庞大的华人农牧民队伍,对环境亲善、对土地真诚,他们以大地为生,也用了许多汗水与崇敬,回报这块土地。
我们曾被他们感动、启发,我们没有忘记他们的故事。然而,故事仍未说尽——这一次,椰楼映画将以满满的真心,邀请您跟随《大地2》,再次巡游、深入我们扎根、生长的美丽生态世界。
我们将紧随一批华裔农牧民的脚步,横越田野与山林,游过水泽海洋。我们还要来回南中国海,倾听东、西马来西亚的华裔农牧民弯腰生活背后的幸福与辛酸。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爱护一颗种子,让它们在安静的土壤里轻轻剥开外衣、茁壮成长;学习谦卑与大地共处,懂得采撷也懂得回报;学习抚慰土地在现代急剧发展下的悲伤、重新豢养热闹和谐的生命;学习面对生命的困窘,弯着腰,一步一步倒退着前进——重新抬起头的时候,我们会一起看见一片广袤的天空,以及无际的园地。 |
|
分集内容简介 Episodic Synopsis |
|
第13集 我的臭豆、鲈鱼、老姜生态世界
8月16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一次的突发奇想,让钟景华将原生长在森林的臭豆,带到自己的农耕世界栽种,也就这样展开了他与臭豆的不解之缘。彭亨关丹林明 (Sungai Lembing, Kuantan) 小镇的幽绿环境,滋养丰富了钟景华的身与心。每一天,他带着一支长棍子,在丛林巡走。发现成熟臭豆之后,他便会用那长长的棍子将其从高处摘下。看似简单的采摘过程,实则上却是费力不少。若说农耕园地是收获成果的地方,那同时也是钟景华学习与自然相处的一种天然学堂,凭着对务农的深厚兴趣与执着理念,他总是在其中自得其乐地学习着。每每突破挫折中的盲点,那意味着钟景华在农业世界又往前迈进一步。农耕,是他人眼中的卑微职业,却在钟景华心中有着无比高尚的位置。他自豪地高呼着"我是农夫",以双手继续种植出健康蔬果,分享于人们。
在一切步入稳定的生活轨道以后,庄振兴再度回到鱼塘养殖事业,以自己日积月累的生态养殖法,经营位于霹雳美罗 (Bidor, Perak) 的鲈鱼养殖场。若说庄振兴是个渔业养殖者,他那在渔场里奔走忙碌的身影,更像是一个独自摸索学习的隐名科学家。每一尾畅游在鱼塘中的鲈鱼,从最初的鱼苗再变成肉质丰厚的成鱼,点滴的生长过程,都是在庄振兴细心之下安稳养成。秉持着"养鱼先养水"的概念,庄振兴钻研着许多方法,以后天努力应和大自然气候变化,将水质供应处于环保无害的状态,利于鲈鱼生长繁殖。然而,劳心劳力的成果却往往难逃仲介商牟取暴利以后的损失。面对这般不公却无法改变的处境,庄振兴苦笑以对,依旧坚持"取自于大地,必尽能力保护大地"的理念,以艰难却环保的养殖法维系鱼塘的经营。
因着从小跟随父亲徜徉于大自然中,让何永祥深深爱上了奥妙的大自然。成人以后,何永祥与父亲何中义在雪兰莪鹅麦 (Gombak, Selangor) 的某一隅建起了有机生态园地。他们终日与家畜相伴,并以一颗谦卑良善之心,在原地里种下用处良多的老姜。出于对土地的珍惜情感,何永祥从不利用任何化学农药施于农作物身上。面对与老姜同在土里的任何虫类,何永祥都将其视为协助生长的良伴,以感恩的心态接受这些幼小却贡献伟大的昆虫朋友。豁达随性与不问回报,是何永祥与何中义谨守的执着。他们以自在的姿态种植作物,从不在乎收获多寡,在他们的心中一切都是自然给予的无限恩泽。父亲与孩子的身影,穿梭在园地之中,展现着人与自然的配合共存,也点点带出父子俩相守相携的深厚情谊。
|
|
第12集 我的忘不了、水耕油麦、杜古生态世界
8月9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来自砂拉越诗巫阿山港 (Sungai Assan, Sibu) 的王诩颖,因小时抓鱼为食的经验,经年累月之下促成了他对鱼儿的浓厚兴趣,名声响望的忘不了便是王诩颖的心头好。忘不了,乍看误以为是一首歌曲,实则这是一种鱼类名堂。正因是捕获不易,伴有阵阵果香的清甜鱼肉,食用后令人难以忘却,自让王诩颖定名为"忘不了"。如此霸气称谓,配上不菲价格,让八方食客慕名而来,为的是一解那嘴中馋。食客眼中的珍馔,却也可能是王诩颖赏心悦目的独有收藏。某次渔获之中,银色斑斓的忘不了是渔场起步的存在见证,也是王诩颖一路走来的支柱依托。脱离河流进入渔场的鱼儿,倘若在饲料配置、水源品质、环境卫生等关键环节上出错,肉质与鲜味必定受到影响。曾几何时,按照当地约定俗成的价格进行交易的王诩颖,在贩售时遭遇不少刁难。价格的昂贵,让他备受指摘、质疑。唯有真正了解的人们,才会知道王诩颖的出价绝非是痴人说梦。如今成就,绝非王诩颖的偶然,那正是他那一步一脚印的跌撞摸索、寻觅而出的方向。
心疼孩子的健康、看透机械工程业的瓶颈,雷德福就这样与有机农耕结下了不解之缘。运用自己在工程学方面的知识,雷德福在槟城浮罗山背 (Balik Pulau, Penang) 建造了一片有机农地。一行行排列整齐的水耕油麦种植架子,正是雷德福将农业与机械设计的完美并合而成的作品。那样的精细设计,绝非只是为了体现对于机械的熟能操作,而是希望透过一己之力,促发城市绿色建筑的多元扩展。对于农耕,雷德福遵循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准的操作法则,不利用任何农药喷洒,只采用那自然界既定的生物链关系,以最原始的方法消灭虫害。园地里,总会看见雷德福与太太在各自岗位上的忙碌身影,孩子在绿意盎然的农园中熏陶养成一颗体恤之心。俨如称职小帮手的她,年纪尚小却已懂得替父母分担职务。这座有机农园的存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蔬果的同时,也构筑了亲子共乐的相处时光。
家族从事农业的吴德贵,在毕业以后选择从事会计工作。几年的兜兜转转,他再度回到了种植行业,以杜古作为他的农业起步选项。果实收成时期,吴德贵都会来到柔佛居銮吗什 (Machap, Kluang) 的果园爬上果树的高处,忍受蚂蚁满布身上的痕痒感觉,熟练地将一串串的杜古果摘下,放进桶子再经由绳索运送到树下,让等待的人们将浑圆饱满的杜古平放到篮子里。虚心受教的吴德贵,谨记着农业老前辈所给予自己的提点,再以些许的方法改良提升,让果树在自己的有机农耕下开花结果。每当接收到来自客人的肯定,都是为吴德贵注入一支有力的强心针,让他深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承载着粮食供应的深重职责,吴德贵深知唯独无公害的良心耕作,方能种植出益于他人的健康果实。即便艰辛,却依旧隐居在后无私的含蓄付出,展现了务农者为人着想的循善初心。
|
|
第11集 我的苦瓜、有机果园、茶叶生态世界
8月2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从吉隆坡来到雪兰莪乌鲁音 (Ulu Yam, Selangor) 之后,黄桂好深深爱上这个淳朴的地方。在拥有一块空地之后,从普通耕作起步,在哥哥的无心提点之下,黄桂好于是就这样与有机农耕结缘。曾经,园地里的作物都在一定的成长阶段便相继死亡。面对周遭的冷言冷语、农作物的无法收成,心情处于低谷的黄桂好,却从未动摇有机农耕的理想信念。经朋友提点之后,黄桂好着手改善土壤的品质,苦瓜一点一点茁壮成长、开花结瓜,回馈了黄桂好在农耕道路上的努力。少去那一种无法入口的苦涩,多了一份独有的甘甜香味,是黄桂好栽种的苦瓜特色,也正是她一路走来的辛劳体现。从零起步,慢慢扩展至如今的成果,黄桂好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的,她保持着谦卑,以尽一份社会责任的分享心态,继续经营着那一座有机园地。
在吉兰丹马樟 (Machang, Kelantan) 的有机果园中,谢新卓与郭利明的身影穿梭在其中,或是攀爬至果树高处采集水果,或是翻松土地、或是施与肥料。与其说是工作,那更像是两人玩乐的世外桃源。果园中的水果种类不胜其数,多元化的种植恰好反映了谢新卓与郭利明的自由写意。初到此地的谢新卓,对于种植毫无概念。在旁人提点之后,便以香蕉作为农耕入门。熟悉之后,谢新卓选择在1999年走入有机事业,开启自己的另一人生里程碑,一路走来经已超过十年。谢新卓在有机农耕的表现,看在郭利明眼中近乎无可挑剔。也正因为谢新卓在果园中绽放的热情与专注,深深吸引了郭利明一同加入。两人在农耕之前便已相识,乐于助人的郭利明一直都是谢新卓的左右手,从不计较付出的多寡与劳作的分红,两人早已是超脱血缘关系的生活羁绊。
清晨七时,张声锦背着竹箩走进马六甲马接峇鲁新村 (Machap Baru, Melaka) 的茶园,伴着晨露摘下那一株株茶叶。採茶结束的后续工作,便是一系列的后续动作。将茶叶平铺晾干、生起柴火、以手炒茶、入袋搓揉、晾干收起,再在翌日循环那繁复步骤。如此用心,不过就是茶叶种植者的纯粹精神。曾在新加坡工作的张声锦,工作数年之后再度回到马接峇鲁新村,因缘际会之下,开始茶叶种植。起步之初,种种磨难考验着张声锦在种植业的意志,周遭人的冷言冷语如箭一般刺向张声锦。笃定沉稳的他,仅以微笑而对,即便是心灰意冷却依旧咬牙改进。一次又一次的跌到经验,他终于在那之中找到了对的方法,不再眼睁睁看着茶树枯黄死去。回顾一路走来的种植历程,虽是艰辛,却也是一种人生收获。每每站在青葱如绿的茶园中,吸入心扉的除是茶树的清香,更伴随了农耕者无以言语的沁心回甘滋味。
|
|
第10集 我的有机菜园、达拉果、泥鳅生态世界
7月26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一阵风的邀请,让范子祥对金马仑冷力 (Ringlet, Cameron Highlands) 一见钟情。自认身上流着爱做梦的血液,范子祥凭这一股傻劲儿,乐于卸下城市人的身份,回归大自然的环抱,专心致志地打造一座有机菜园。作为农耕者,范子祥从不定义谁才是这片土地的真正拥有者。他总以安然闲适的心境尊重与珍惜园地里的每一生命,大自然的恩惠也就此降临,涵养丰富了蔬菜的成长。遇上昆虫啃噬蔬菜,范子祥依旧不会刻意驱赶消灭,而以一种共存的分享心包容昆虫的存在。正因那天生天养的自然培育,有机菜园在范子祥的经营之下,彷彿潜藏着一股治愈魅力。某次,身有隐疾的小女孩来到菜园参与活动,原本苍白无色脸庞,悄悄恢复了健康的气色。看见女孩红润的双颊,听见女孩许诺将来想回到园地工作,无形却有力地肯定了范子祥在有机农耕领域的坚持。
当见到整个水果市场处于竞争激烈、当看见大家争相以化学药物进行农耕、当深知农业世界人手日益减少,蔡卓俦选择放弃新加坡工作,主动回到砂拉越西连 (Serian, Sarawak) 的果园,重新担起农耕责任。如此的决定,让母亲极其欣慰。鲜少被列入种植清单的达拉果,为蔡卓俦的果园带来与众不同的特色。贵为东马特产,清甜的达拉果肉粒粒分明,食用之后的种子加以翻炒,自变成如花生般的零嘴小吃。初入有机农业的蔡卓俦,不疾不徐地摸索学习,母亲的毅力推动着他往前行进。每每碰头撞伤,蔡卓俦都谨记着母亲以大自然为师的处事原则。唯有向自然学习,才能获得共处的机会。三年时光磨练,果实的累累结成,说明一切辛劳都终将化为最美好的礼物。每一句诚挚感谢回馈,深深笃定蔡卓俦走在农耕道路的执着信念:无论走得多远,属于自己的立命之处,最终依旧会落在最紧密相连的土地上。
以泥鳅为食材,在华人社会普遍少见,主要是多数华人总认为泥鳅的土味甚重。这种刻板的概念,在碰见叶明忠在森美兰瓜拉庇劳 (Kuala Pilah, Negeri Sembilan) 所养殖的泥鳅后,也许会就此改观。从小就热爱鱼类的叶明忠,成长以后的行业也与鱼儿无法划开关系。最初经过友族朋友的提议而踏足观赏鱼的生意经营,发现市场早已处在饱和状态。深思熟虑之后,叶明忠决定转战泥鳅养殖行业。培植贩售鱼苗初期,叶明忠碰过不少钉子,商家们质疑鱼苗的大小、品种、健康,皆不愿意掏钱购入鱼苗。面对种种的刁难和批评,叶明忠选择接受并仔细改良。半年以后,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不以老板身份而自居的他,凡事亲力亲为,他深信唯经过自己的亲手养殖,方能确保养殖场中的水质与泥鳅的品质。自然养殖是叶明忠的经营理念,摒弃现成品而用鸡肠鸡骨作为泥鳅的饲料,以最原始的行动实践无公害原则,将自己所得也回归于大自然中。
|
|
第9集 我的火龙果、甘蔗花、夏南瓜生态世界
7月19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处于人生分水岭的陆守业夫妻,听取了朋友的合资建议,就这样走进农地。面对陌生领域的挑战,他们在雪兰莪雪邦 (Sepang, Selangor) 的园地开始了截然不同的生活轨道。晨起时分,陆守业载着妻子徐雅蓉一同到园地,或是收摘果实,或是修剪老去不再开花结果的分枝。入夜以后,又再度回到园地中进行采集授粉的工作,唯有经过繁复的人工授粉,一颗颗浑圆饱满的火龙果才能结成待摘。只是,授粉工作若遇上雨水的冲刷逆袭,一切的努力便宣告功亏一篑。面对朋友的中途撤资、果树遭受病害侵袭、收成滞销等种种打击接踵而来,然陆守业与徐雅蓉深知上了船便无法轻易靠岸的道理。唯硬着头皮、咬紧牙根、将委屈与泪水化为坚强的推动力,继续在农地打转。为农者的执着换来客人们的屡屡肯定,这一切早已经是对为农者的美好回馈。不在意于果园是否得以永续经营,陆守业与徐雅蓉的最终心愿,是将农人的使命感一代代传承,让每个人都能为粮食饥荒尽一份责任。
自小在大自然生活的叶天平,成长之后的生活环境一样无法与大自然分割。比起人际关系的交接应酬,叶天平偏爱在森美兰武来岸 (Broga, Negeri Sembilan) 甘蔗林园中恣意徜徉。他自在地走在绿林满布的甘蔗园中,弯腰拔去丛生的杂草,以熟练的姿态折下甘蔗枝,再用刀削去两端,保存带有甘蔗花的部分。他从不刻意去研究何种方法才是利于蔬菜的发展,所着重的是纯善土地种植。在叶天平的耕作理念中,平常心才是农人的根本原则。叶天平与甘蔗花的结识,是某次在餐馆用餐经验所得。甘蔗花所带来的美味口感,以及背后的营养价值,促使叶天平决定以此为种植对象。只是,不断往前推展的现实社会,永远都会将一些看似妨碍发展的边缘枝节淘汰。无论在农耕世界再多的用心与努力,终究面临着土地被回收的命运。土地的滥用,毁的不仅只是农人的生活家园,更甚的是地球上的每一环节的粮食供应也许将影响。无法确知下一秒的命运会如何,作为一位最普通的农耕者,叶天平唯有以双手的劳动来推动人们、社会、乃至于政府的醒觉,完成那应尽而未尽的职责重任。
毕业以后,谢伟海走进吉隆坡谋职生存,原以为那就是自己的一生。而后遇上经济低迷时期,他听取了父母的建议,回到金马仑碧兰璋 (Brinchang, Cameron Highlands) 的农地。日出以后,谢伟海都会开着车子穿越窄小的路径,进入园地收割,在载着一箩箩沉甸甸的夏南瓜到市场售卖。清甜的夏南瓜,常见烹调方式便是伴着虾米热炒;或是熬煮成汤,自是另一清香扑鼻的桌上餐。因着仲介商的无度抽取,让谢伟海面临农业界避无可比的困扰隐忧。就在那个恰好的时机,从台湾回返马来西亚的叔叔提出有机农业建议,勾起了谢伟海的兴趣,从而造就谢伟海开始有机农耕的契机。一切开头,皆都是万般磨难的挑战源头。谢伟海将每一项在有机农耕所遇到的挫折问题当做是实验缓冲,唯有这样,才能在失败的经验之中寻得正确的耕作良方。昆虫的存在,在谢伟海看来犹如为了三餐温饱的人类。对此,谢伟海选择的只是以自制药方减少昆虫的造访,驱赶而不杀害的温柔,带出了一个为农者的美善品德。有机农耕者可贵之处在于,不以自身的利益而无止尽地杀害他者,他们转以温和的包容方式,在自然生态与农耕种植之间寻得共生共存的平衡哲学。
|
|
第8集 我的白菜、豆蔻、杨桃生态世界
7月12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在建筑行业打滚多年以后,江楚维最后重回种植业。与有机农耕的朋友之间的无意结识,构成他在沙巴斗湖新安 (Sin Onn, Tawau) 开启有机农耕生涯的导线。繁多白菜种类,江楚维以黄芽白与白菜为种植对象。待天气转凉,菜园也栽种外形如莲花的奶白。在与具有农耕经验的建筑下属学习以后,曾是"种什么,死什么"的江楚维,渐从门外汉过渡为称职农人。仲介商的高价转卖,让江楚维转以简讯联系销售辛劳收成。虽是有机,他的蔬菜价格也只比传统市场蔬菜上调一至二令吉。面对同业费解,江楚维仅一笑而过。他谨记那走进有机农业的初衷,为的是让更多生活不算宽裕的人们能食用有机蔬菜。最初从建筑业到农业的手停口停阶段,让江楚维一度陷入困境。倘若少了家人的不断鼓励,江楚维也许无法走到今天。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女儿或在身后紧跟父亲脚步在园地喂食鸡只,或一起合力包裹蔬菜。小小身影的无限支持,皆在一举一动展露无遗。
每一天,赤着双脚的杜锦和拎着自制的采摘长网,斜背着一个泛黄布袋,穿梭在浮罗山背双溪槟榔山 (Sungai Pinang, Balik Pulau),找寻成熟的豆蔻。遇到长网够不着的地方,杜锦和利落地踩在豆蔻树枝干上,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去,再伸手轻轻一摘便将豆蔻囊入袋中。动作矫捷自如,总让人怀疑杜锦和是否为隐居山林的绝世高手。无任何方法的辅助,杜锦和对于豆蔻的种植有的只是一个爱心与耐心。如照顾亲生婴儿一般,锄地松土、播种灌溉,等待一颗颗的种子破土而出。彷彿与生俱来就有着与豆蔻树互通的感情,无论地势如何,但凡经过杜锦和的双手栽种,豆蔻树都能茁壮顽强地成长。或许,豆蔻树的生长力也正是杜锦和的生命力体现。即便是面对不甚宽裕的生活环境,却也能自在自如地度过。
那坐落在柔佛昔加末利民达 (Jementah, Segamat) 的果园,每一棵果树上结着沉甸甸的红肉杨桃。这一些成熟果实,经陈修兴的悉心栽培与改良之下,它们从甜味一般蜕变成可口而不腻人的红肉杨桃。曾经的一次次农药伤害,让陈修兴的健康与他的果园遭到严重破坏,这一切代价都是始料未及的。如此痛不欲生的打击,让灰心绝望的陈修兴,决定为了妻儿而重新振作、调养身体。经过那一回在低谷里的打转,陈修兴希望以自身经验作为借鉴,不让人们再步上同样的经历。他积极地以有机农耕改善园地里的一片狼藉,身体力行推动,望能种出更多的健康水果让人食用。无需父亲的督促看守,也不计较劳力的付出多寡,儿子陈添仁与陈添涵自发性地在园地分担工作,减轻陈修兴的重担之余,也更是一种华人文化传统常见的含蓄支持。孩子的参与,让农耕者最原始的奉献精神得以继续传承。无声的贴心举动,在在给予了陈修兴最大的鼓励与肯定。
|
|
第7集 我的自然农耕、平菇生态世界
7月5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遵循自然发展的吴添龙,在彭亨劳勿都赖新村 (Tras, Raub) 打造了一座自然农耕园地。尊重每一生命的他,言谈之间所表露的农耕理念,恰好正中王天龙追寻已久的哲学向往。因为感动,也因为频率相同,王天龙决定加入吴添龙的有机行列,为农业尽一份心力。对于农耕法,他们从未运用任何先进科技操作,园里的一切皆依循自然界的时间定律进行播种与彖养。不刻意催速动植物的生长、不强求必定要收成满篮,每一回的耕作劳动,都是他们最享受的时光。如此随性却又益于身心的自然农耕园地,不经意间吸引了许多来自国外的年轻义工,来到园地一同学习、推广,这都是吴添龙与王天龙乐于所见。唯有年轻一辈的积极投入,自然农耕才会有更美好的前景。然而,看似轻松与乐趣无穷的园地生活,一路走来的辛酸苦辣非一般人所能想象。曾几何时,面对自然农耕的辛劳与疲惫,放弃念头不断徘徊在吴添龙的脑海中。他不愿再当大家口中的傻子,幸而家人的支持与伙伴王天龙的不计一切的付出,陪着吴添龙走过最艰难的岁月。当全世界都选择走在利益挂帅的道路上,却有人选择不以利为人生原则。吴添龙与王天龙便是以如此的理念与勇气,在有机自然农耕世界中寻得立足轨道。
外在种种因素的促成,以及一股想做就做的好玩心态,陈世策与章雪玲走进了平菇生态世界。从最初对菌菇类的毫无头绪,两人在一点一滴之中缓缓摸索,犹如在菌菇类的世界探险悠游一般,就这样走过逾20年的种植采摘日子。与其说是种植事业,平菇早已是陈世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天,夫妻二人风雨不改地来到霹雳太平甘文丁 (Kamunting, Taiping) 菇园,各自拿起篮子采摘成熟的菇类;抑或是,站在木桌前,分工合作地包装种植菇类必备的太空包。日复一日,重复着简单却重要的准备工作,一切的熟能生巧皆来自多年的经验与努力。要在那个农业资讯不发达的80年代开始菇类的种植,必定是一项艰巨无比的工作。每当遇上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求助无门的陈世策便会在书海里寻找专业的解答,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他深信总会在无数次的失败经验之中找到成功的要键。如此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妻子章雪玲由衷佩服与敬仰。在看见丈夫陈世策面临金钱困境时,章雪玲提出一生储蓄从旁资助,那付出背后隐含着深深的爱与支持,一直都是陈世策继续往前走的最大动力。没有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现实,没有至死不渝的花言巧语,而是细水长流的温柔相伴。
|
|
第6集 我的乳牛、黑橄榄、鸳鸯菜生态世界
6月28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原是艺术工作者的曾贤威,在1997年经济风暴中,回到柔佛居銮新邦令金 (Simpang Renggam, Kluang),以教画为生。在心底深处,曾贤威确切明了那不是所向往的生活。某日,兄长一句无心提议,让曾贤威放下画笔走进牧场生涯。长期处于艺术氛围之下,养牛在曾贤威的想象中不过就是易如吃饭之事。直到着手展开畜牧业,才发现想象永远是美好简单的。营养、饲料、场地、照护等种种问题,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曾贤威的思考与应对能力,而最煎熬的莫过于2007年发生的口蹄疫事件。坚持品质的曾贤威,固定每日将病牛的奶汁取出倒走。如此的决策,损失了近五万令吉,却为曾贤威赢得牛奶品质奖第二名的荣誉。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曾贤威,年轻时期努力自修与作画,最后他却在这块别人认为脏乱不堪的牧场里寻回自信。曾经,他的牛只被人说只是土种牛。而今,他却凭着不服输的毅力,证明马来西亚确能饲养乳牛,那确实是金钱也无法买得的成就感。
福州人常吃的黑橄榄,多产于砂拉越一带。住在泗里街椰甲 (Jakar, Sarikei) 的林秀珠的工作,除榴莲以外,便就是种植黑橄榄。起初,橄榄种子都必须经过袋子培植的阶段再进行移植。在三年的成长期,林秀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悉心照顾。那关爱的专注,犹如细心的母亲呵护初生婴儿一般,平淡却动人。林秀珠年轻丧夫,独受重担的她,除将孩子养育成人,更把丈夫留下的果园照料完善,持家的能力与不卑不吭的态度让女儿张美菁敬佩不已。倘若要说出心中对母亲的敬意,任何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每当收成季节,林秀珠与张美菁游走在果园中,用着长管收割黑橄榄果实。碍于自身限制,处在高处的黑橄榄则会另聘师傅收割。林秀珠与张美菁面对面拉起帐篷,接着由上落下的黑橄榄,是工作,却也是两人之间的独有游戏时光。看似辛苦的劳作收成,母女之间的欢笑却早已超破这一切疲累。
在从事农耕行业以前,来自沙巴的萧兆仁是一位会计师。因缘际会的相识,素喜大自然的萧兆仁,跟着朋友的脚步踏进了农耕世界开始种植鸳鸯菜,那是一种经由芥兰与菜心的花粉配种而成的蔬菜。最初踏在雪兰莪武来岸(Broga,Selangor)的土地上,看着这片曾是养殖鸡只的土地,毫无营养的黄泥让萧兆仁头疼不已,改善泥土的品质便是入门的一项重大考题。初入有机行业,萧兆仁瞬即在短时间内经历破产、家庭问题等考验,身无分文却固执的他,带着四个孩子坚持往有机道路上继续探索。闯荡、跌撞、失败,却堆叠成了萧兆仁通往成功的阶梯。坚持至今,为的不是获得种植以后的收成利益,是为了一个未完成的报答承诺。每个农耕者,也都是最平凡的人,凡人自有烦恼,在回望自身打造出来的绿野仙踪之时,再多的压力也会在绿海之中倘然消失。
|
|
第5集 我的柚子、蛳蚶、芽菜生态世界
6月21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曾经,林叔全在柔佛昔加末利民达 (Jementah, Segamat) 的果园种植榴莲,14年的劳力所得却不是收获,而是几近全盘覆没的惨痛代价。一筹莫展之际,林叔全选择了以柚子作为自己、也作为果园的重生选项。重新归零的抉择,种植工作与心境调适无法不被影响,复杂却也是必经的过程。新发的果树幼小却又毫无收入的那段日子,林叔全唯以短期作物轮耕交接,填补蜡烛两头烧的窘境。而今的累累果实,与当初最艰难时刻是强烈比对,却也是林叔全坚守不懈的成功证明。旱季雨季,必定都会为柚子的成长结果带来影响,无法控制天气变化的林叔全,与相同理念的农友一同在有机道路上不断学习摸索,相互交流再各自实行,以自制酵素防止果树的病害与老化。不在于利润赚取,而在于成果的健康与品质,即是为农者的最大成就,是一种责任心,也更是以人为本的同理心所使然。
入行捕蚶的具体年龄,陈世喜早已无法记得,对土生土长在霹雳瓜拉牛拉 (Kuala Gula, Perak) 的她而言,长大即意味着是那一代年轻人分担家计的开始。那年代,他们不问薪酬、不问性质,一切是:做,就对了。作为女性捕蚶者,陈世喜明确了解无法拥有如男人的力气挖出蛳蚶。她只能一手抓紧那长薄的木片作为辅助,木片上放着篮子,另一手握着简陋的捕蚶工具,在退潮的海上打捞着,哪怕是零星几只的蛳蚶,足以是对陈世喜最好的回馈。捕蚶之余,陈世喜也在晚上时分在海上小船顾守蛳蚶。夜晚昏暗,数次差点被大船撞上的小船,让家人深深担心陈世喜,极力劝说却依旧无法让她放弃。那早已不是工作的决心,而是年近八十的她唯一的精神依托。清晨五点,陈世喜如常骑着脚踏车来到码头,再步履艰难地踩在海岸边凹凸不平的每一石块上,缓缓上船。那过程,是如履薄冰,也是年迈捕蚶者一生走来、艰苦却坚持的生存道路。
追问一个为农者何以务农,那恐怕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解开的谜题。也许是一个感觉,也许是一个天生的使命感,周祯祥就这样走到彭亨文冬好寡妇村 (Janda Baik, Bentong) 。最初只是种植蔬菜的他,听取朋友提议以后,芽菜、豆苗、苜蓿芽跟大豆芽就这样成为周祯祥的种植清单。坚决不依赖化学材料,他利用自身的有机培植方式种出健康天然的芽菜。起步之初,自会碰上遇到问题挑战,周祯祥曾想方设法阻止豆类腐烂,却仍是无效。反复的失败经验,最后他领悟了:唯有合作,人与自然才能共存。一味破坏自然只为索取更多不属自己的利益,恶果依旧会回归自身,害人害己与两败俱伤,皆不是周祯祥的务农原则。若要问周祯祥最大的心愿,便就是在余生之年,将农业使命如湖水投石般,让一圈圈余波荡漾效应推及到每个人的身上,让人们真正走进农人的世界。
|
|
第4集 我的水蓊、苋菜、江鱼仔生态世界
6月14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最初在沙巴亚庇担波罗里 (Tamparuli, Kota Kinabalu) 从事建筑工作的林连景,看见妻子的果园以后,突发奇想之下,就这样变成农人的一份子。毫无农耕经验的他,一开始犹如盲头苍蝇,看见他人种植便跟着一头栽入,最终得到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一路上的跌跌撞撞,逐渐让林连景在农耕道路上寻得定位,打造专属自己的水蓊果园。尚未结果之时,唯有未受果蝇偷食、完美无缺的果苗,才能在筛选之中得以幸存。而拆封装篮的收成水蓊,绝少部分有幸逃离被淘汰的命运。不是水蓊品质劣等,干脆剔除的态度全只是林连景重质不重量的原则。若问林连景的口碑从何而起,一切皆建立于为农者最纯粹的执着。何不曾想过扩充果树数量,只是林连景那单枪匹马在果园穿梭忙碌的落寞身影,在在显现了那份有心无力。
某次工作路途上,映入眼底的美丽天地,早已厌倦都市安逸办公的伍志义,心中隐藏的出走欲望在那一刻被唤醒,最后在巴生昔江港 (Sijangkang, Klang) 寻觅出隶属自己的耕作领域。看似不费功夫且急速盛产的苋菜,从播种灌溉再到收成运出,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某一步骤的疏忽,足以让一切劳力成果付之一炬。因坚持有机耕种,起步之初的屡试屡败,伍志义血本无归之余,生活又遭逢事故,排山倒海而来的压力和挫折,近乎击垮一切信念。客人的鼓励与家人的扶持,扶起濒临崩溃边缘的他,咬紧牙根将菜园经营至今。本是在家含饴弄孙的年纪,母亲马翠莲却选择走进园地协助,无声的贴心支持,那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牵系着两人共同进退。始终不曾谈及退休的具体时间,母子之间存在不成文的默契约定:但凡其中一人选择停下,便就是一切归零的时刻。
原在外地奔走的黄悦高,应母亲要求回到家乡登嘉楼甘马挽琪佳 (Kijal, Kemaman) 重新执起渔网。就这样恢复了熟悉的捕鱼事业。每日清晨,定与伙伴准时出海,即便明知也许无功而返,却还是带着一丝希望撒下那一张张的渔网。当江鱼仔在海里缺席,黄悦高与渔民则以其他小鱼替代。"无鸡鸭也可"的概念,为的也只是那份微薄却无法或缺的生计补贴。返航之后,烹煮、检查、晒干、筛选,一连串累人却无可避免的准备工作,是江鱼仔被带至市场上贩售之前的必备步骤。过往的渔获丰盛,老一辈的人还需搭盖棚架晒干渔获,而今,所看到的却是稀疏的江鱼仔摊放在草地上的席子。放眼望去,零星散落的江鱼仔展现出今与昔的强烈落差,也隐喻着渔民们为明日饭食而忧的哀歌。
|
|
第3集 我的柠檬、莲藕、老黄瓜生态世界
6月7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一个是住在东马的李汉隆,一个是西马安顺的张德源,因一次有机聚会的牵引,冥冥中安排了张德源与李汉隆的并肩合作。那一年,张德源选择离开家乡,走到了在东马沙巴内陆——根地咬(Keningau,Sabah),也走进了李汉隆的果园。约莫五年前的一场火患,烧毁了两人辛苦经营的果园,那火却无法烧去张德源对有机农业的执着。平静如常的他,鼓励着近乎崩溃的李汉隆,拿起工具在一无所有的果园重新耕作。秉持着信念与毅力并肩作战,张德源与李汉隆在原来的土地上,交出了比前期更亮眼的成绩。以爱与不争的心态,外加对有机农业的知识理解,他们在果园种下一棵又一棵的柠檬树。不为私利,不与人争的他们,即便是在售卖果园的收成,用的也仅只是一种分享与交流的初衷。爱与回报社会,是张德源的农耕原则,那是一种对消费者的责任态度,更是人性美善的体现。
尽管冷风凛冽,年过六十的罗贵阳依旧面不改色走进霹雳珠宝丹那依淡(Tanah Hitam,Chemor)莲池里,开始了每一天的劳作。最初,仍是新手的罗贵阳,总是趁着无人时分,埋首于水中学习采摘莲藕的技巧。而今,他总以一种看似轻而易举的姿态,即能采获完整无断的莲藕。如此功夫,是经年累月的努力方能驾驭。长时间浸泡在水里且又必须不断使力的双手,伴随而来的关节炎,是每位采莲藕工作者避无可避的宿命病痛。像罗贵阳这般年纪,仍从事采集莲藕工作的老人,实为少之又少。不为什么,只因花甲之年,早已无法承受如此的体力消耗,更枉论在清晨之时艰难地游走在冷意袭人的池水中。
离开了原来的家乡,郑祥俊走到了马六甲勿里树(Kampung Brisu,Melaka)的田野间,依据他所拥有的农业知识,架起了一座座轨道式的培植空间,让老黄瓜恣意地生长在其中。不依靠任何的化学农药,郑祥俊利用最原始的方法,以园里的生态资源吸引其他昆虫来捕食害虫。闲暇之余,他仍不忘思考如何以不伤害大自然为前提,自制出益于农作物生长的辅佐材料。若说郑祥俊将大自然保护视为农人的基本责任,那更像是人与自然为一的精神理念。永远都无法让人摸清底牌的大自然变化,无常地考验着农作者的思维与决策能力,与其应战并共存着。
|
|
第2集 我的香椰、木薯、甘榜鱼生态世界
5月31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在砂拉越古晋三马丹(Sematan,Kuching)的椰园中,长着果实累累的椰子树,等候着李国安前来采摘。在三马丹,李国安是首位种植香椰的果农,因所选择的道路与别不同,自会面对不同的挑战与考验。坚韧不拔的耐力促使李国安克服重重难关,将椰园经营得有声有色。尽管化肥是椰树生长的催化剂,李国安却坚持不用。这样的执着,不仅是农人纯粹的原则,更是一种对大自然感同身受的同理精神。作为农人,最大的思考问题即是归老以后,这片用生命与心血垦殖的土地,将要何去何从。时间的分秒划过,提醒着李国安无法逃避似远却近的现实问题。跟随李国安的脚步之前,侄儿李家增原在车行上班,生活与农耕自是无法画上等号。而在走进农耕世界之后,人生价值观全然被改变,一步一脚印地跟随叔叔李国安,是他人生的学习榜样亦是农耕的辅佐拍档。
耕作至今,木薯经已陪伴魏华南走过逾50年的时光。每一天,魏华南忙碌的身影成了霹雳瓜拉江沙利民加地新村(Kampung Baru Liman Kati,Kuala Kangsar)木薯园不可取代的风景,泥土翻松挖坑,一截截被砍下的木薯枝放置其中,拨土盖上,剩下的便是灌溉以后的等待收成。重复不断的工作,看似乏味,实际上却是练就了农人的辛勤与耐力。只是,未必每次播种定能如愿收获,山猪闯入木薯园的挖食,足以摧毁农人的心血耕作。这一切,无奈却也只能接受。九个月之后,年过70却依旧硬朗的魏华南,展现的又是另一种忙碌的姿态。带着细心种植的木薯,他走到早市传统市场贩售。待人以诚的魏华南,将这样的处事原则从农耕再推展至摊位贩售。无论邻里街坊或是友族客人,皆对他深感敬重与信任。
可曾想过,餐桌上一只只经过烹调的甘榜鱼从何而来?或许,甘榜鱼并不如其他鱼类的价格来得昂贵,却不意味着它即是轻而易得的鱼只。在人们竞相选择迁至大都市发展的年代,马健川却是执起舵手一职,带着一群船员出海捕鱼。在霹雳邦咯岛(Pulau Pangkor),30余岁的马健川是少数华人船长之一,这是年纪相仿的同伴都不愿从事的工作。摈除薪水酬劳的多寡考量,航海风险是大于一切的放弃首要条件。无论是何种突发状况,船长马健川必是双肩重担,在职难逃。每每看见船只捕获的鱼儿,再想起年轻时候的收获,随行的船员洪亚高心中总是慨叹万千。奈何,大自然的运行定律,任谁也无法改变。海洋生态的变化万千,自也影响了渔获量,连带船员们的生计亦无法逃脱被牵连的命运。渔获,不仅仅只是一种收成,而更是渔民们的生存希望。
|
|
第1集 我的竹笋、莎能奶羊、蛇皮果生态世界
5月24日(星期日)
晚上9pm,Astro AEC (301) ; AEC HD (306)
本着将美好的事物贡献于大家的简单心态,张子敬就这样走入了农业世界,种起了不易为大家所接受的竹笋。看见父亲对竹笋的热爱,作为儿子的张幸源决心跟随父亲的步伐,将心思与时间灌注在每一株竹笋上。日复一日,两人的身影穿梭在霹雳金宝的石山脚(Sungai Siput Selatan, Kampar)绿荫盎然的林园中,或灌溉施肥,或收割装箱,再将一批批的劳力收成带出园中售卖。对于张子敬与张幸源,分享的喜悦与奉献的理念胜过利益的获得,从不为赢得秤盘上那多一点的重量而保留竹笋应被割除的部份,也不破坏竹笋的本质只为了延长竹笋的保存期限。如斯的想法,养成了园中的一株株竹笋,也灌溉了心中对农耕的那份执着。
槟城浮罗山背(Balik Pulau)的莎能牧羊场,总能听见此起彼落的羊叫声,何润安早已准备好一切的饲料,等候那一群活蹦乱跳的羊儿们走进羊栏里,在它们享用饲料的当儿,挤取羊儿身上新鲜的奶汁。原从事水果种植的何润安深知同业竞争激烈,兄长的意见让他开启农牧生涯。初养奶羊的何润安,曾因不谙羊儿的习性导致奶羊接连死去,萌生的放弃念头却在遇上另一农场主人的协助后而逐渐改变。与父亲关系不甚和睦的女儿何美婷,不忍头发斑白的父亲独在牧场劳心费力,自三年级开始主动帮忙。多年的隔阂,在牧场的劳作互动中一点一点地消失。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到如今得心应手,何润安对于牧羊场的热爱不曾减退。细心照料与对饲料的坚持,在在体现了何润安对羊儿早已升华成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
某次尝食到来自印尼的蛇皮果,黄国旗深觉应让人们在本地即能尝到这种水果。蛇皮果,就这样走进黄国旗在沙巴斗湖白桥(Jambatan Putih, Tawau)果园,形成了那与众不同之处。从事水果耕种行业已有30余年经验的黄国旗,仿佛有着神奇的双手,无论是何种水果,但凡经过黄国旗的栽种必定会成长结果。只是,再怎么强劲的双手,必定也有衰老的一天。从西马返乡以后,儿子黄锦阳在父亲的劝说之下,一同走入果园,不经意的改变了孩子对农业的看法。“粒粒皆辛苦”,深深烙印在黄锦阳的脑海与心上。黄国旗最初的意愿,意在让孩子了解农人世界,进而将这份辛苦却快乐的农务职责推展,或影响现下年轻人对农人的重视,或将这一份劳作延续至以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