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纲要 Program Overview |
|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是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全球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强势的语文。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是马来西亚的骄傲。
自1819年起,华文教育以私塾的形式在马来半岛出现至今,近两百年来虽历尽艰辛坎坷,但从未中断过。不论是在英国殖民时期、日剧时期,还是在独立以后,不管面对多大困难和艰巨的挑战,在华人政党与华人社团的共同努力下,本土华文教育保存完好。华文教育能有今天的发展,凝聚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历代领导者和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热心华文教育的有识之士的满腔心血。
马来西亚现有华文小学1298所,华文独中60所,华文大专院校3所。除此之外,还有153所国民小学提供交际华文课程,78所国民改制型中学设有华文必修课程,24所寄宿中学向友族学生提供华文课程,16所师范学院开办中小学中文教师培训课程,马来亚大学、博特拉大学、国民大学等国立大学也设有中文系,其中马来亚大学还设有中国研究所。全国就读华文人数超过20万人。近年来,友族子女到华校念书的人数剧增,目前就读华文小学的非华裔学生近7万人。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繁盛发展让全球华人惊艳。
21世纪的今天,全球科技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也改变了全世界各国各语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爆炸的资讯、竞争压力的攀升、多元选择的涌现、以及报考华文科人数下降等课题开始影响着本土华文教育继续繁盛的前景。
由椰楼映画策划制作的ASTRO全新人文纪录片《细说华小》系列本着关心华社所关心为主旨,以十集纪录片的篇幅深入探讨近年来深受华社关注的多项华小课题,如:探讨现今华小课程为何比以前更难学难考?探讨现今的华小生为何总有补不完的习?探讨华小家长追逐名校现象、探讨超微型华小的存在与出路、探讨华小精英班的长短期利弊、探讨华小体罚的长短期利弊、 探讨科技教学的长短期利弊、探讨友族生念华小的人数剧增现象、探讨近年开始出现的华小生转念国际小学现象等等华社关注的课题。
我们希望透过此全新节目《细说华小》系列,能带领观众关注本土华文教育堡垒,如何迎接新时代的各种新旧挑战,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勇敢面向更辽阔的大未来。 |
|
分集内容简介 Episodic Synopsis |
|
第10集《交融篇》
3月10日(星期六) 7pm Astro AEC (301), AEC HD (306)
根据教育部统计,友族入学华小人数逐年上升,截至2016年,在华小求学的非华裔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约18%,其中郊区情况较为明显,有的微型华小非华裔人数达至30%至40%。非华裔生就读华小的主要原因是华小的校风良好,华小的学习环境、纪律和文化是吸引友族家长之处,再加上华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以致越来越多非华裔家长将孩子送到华小就读,期盼孩子在未来更具竞争力。友族学生对华小的情有独钟,人数的攀升,逐步成为华社的焦点。有者认为这种趋势是华教的祝福;有者说华教已不单纯属于华社,而是属于全民教育;有者赞同并说这能打造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交流;有者则认为这是华教的隐忧,非华裔生增多,将会影响教学进度,对于一些不曾接触华语的非华裔生,老师只能放缓教学速度,或者增加额外补习班,添加了学校的资源开销。且让我们聆听各种不同的观点,集思广益。 |
|
第9集《体罚篇》
3月3日(星期六) 7pm Astro AEC (301), AEC HD (306)
人道主义的崛起,使到许多人开始思考体罚与教育的关联性。西方国家已在70年代禁止体罚儿童,唯东方国家则偏向"爱之深、责之切"的观念,或轻或重在学校进行体罚。体罚向来是教育领域一项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过分体罚的事件屡屡传出,在网络媒体上流传,引起强烈的社会舆论。为此,我国超过80所华小正在积极推行"爱心学校",行使爱的教育来取代体罚。一些学校则认为适度的体罚依然有其必要性,使用藤鞭达至阻吓作用,让学生不再重犯,而后学懂纪律。这真的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吗?体罚是否应该继续存在?体罚是否会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学生又会否因为不满体罚而变本加厉?造成相反的效果?教育离不开惩罚,但是在惩罚学生之时,是否该思考如何让惩罚更有教育性和启发性,让孩子自己思考和反省?且让我们聆听各种不同的观点,集思广益。 |
|
第8集《平衡篇》
2月24日(星期六) 7pm Astro AEC (301), AEC HD (306)
学生的书包过重是许多家长最头痛的老问题之一。早在2000年,教育部已宣布"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通令,但是17年以来并没有严厉执行,书包过重课题一再被提起。教育部在2018年开始严厉执行"小学作业簿使用指南"通令,透过减少孩子作业簿的使用量来减轻华小生书包过重问题,也希望能解除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有些人说,学生没有整理书包才会导致书包过重,但更多人认为作业簿过多才是问题根源。念小学的学童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面对这个时候的他们,家长和校方该如何让他们健全的成长?华小的课本,作业及簿子繁多,这是否会对他们的脊椎造成负担?学校该如何为孩子减轻肩上的负担?与此同时,华小学童的营养失衡问题也日愈严重,如今市面上各种高热量,高糖份和高盐份的食物无所不在,全国各地的华小如何协助改善孩子在校园里的饮食,以避免学童出现各种不必要的健康问题?饮食均衡能确保孩子健康成长,但学校食堂的饮食是否均衡?孩子又该如何明白并能够养成吃得营养又健康的饮食习惯?且让我们聆听各种不同的观点,集思广益。 |
|
第7集《科技篇》
2月10日(星期六) 7pm Astro AEC (301), AEC HD (306)
在这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教学与科技的结合已是势不可挡。科技变化引领全球发展,也带来众多新的学习方式。不少老师的角色已从过去的课堂主导人物转变成从旁助学者。在科技主导的21世纪里,许多华小顺应时代的步伐而陆续引入最新的电子技术教学法。老师们摒弃传统的填鸭教学模式,使用科技互联网作为辅助教材,以协助华小生做好与世界接轨的准备。我国部分华小緊貼科技的脚步,开始推崇精明华小的计划,如设立精明课室與算术教育,这不仅能作为吸引学生来源的要素,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偏远乡区的学校来说,他们该如何承担这笔昂贵的费用?学生在求学时期太早接触瞬息万变的科技,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且让我们聆听各种不同的观点,集思广益。 |
|
第6集《分班篇》
2月3日(星期六) 7pm Astro AEC (301), AEC HD (306)
我国从1983年开始采取应试教育制度,国内各大型学校,除了微型小学之外,大多实行能力分班制度。能力分班即是依照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入"精英班"、"普通班"与"后进班",是华小多年以来普及的分班制度。这种做法主要是把成绩標青的孩子集中起来,方便教师教学,也能讓学校取得更好的總成绩。2017年11月,联邦直辖区教育局发出指示,将在2018年开始禁止吉隆坡的各源流中小学继续采取分班制度,大家开始关注分班之必要。能力分班或混合分班制度是教育界长期争论不已的问题。有人会认为能力分班是因材施教的好方法,而混合分班则让学校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两者各有优缺点。分班制度是否恰当,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废除能力分班制度后,又会对学生造成什么影响?且让我们聆听各种不同的观点,集思广益。 |
|
第5集《转校篇》
1月27日(星期六) 7pm Astro AEC (301), AEC HD (306)
早在英殖民时代,英国在马来亚设立英语学校并推行英语至上政策。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依然保留了英校的影响。教育部在2015年宣布将国际学校百分百开放给本地生就读后,引起更多华人子弟报读,当中不少学生则是中途从华小转校。根据数据显示,主要以英语教学的私立小学从2010年至2016年由59所增加到65所,而采取国外教育制度的国际学校则急速盘旋而上,从原本的57所增加了双倍。除了国际学校与私立学校之外,在国内90年代开始盛行的家庭式学校,近年來在城市地区也相当受青睐。本土华小开始面对新的冲击。家长擁有更多求学管道的选择,无形中对华小的学生来源构成威胁,如果学生流失的现象日益普遍化,恐会掀起另一波华教危机。家长基于何等原因,摒弃母语教育而投向私立学校,值得华社深思。且让我们聆听各种不同的观点,集思广益。 |
|
第4集《微小篇》
1月20日(星期六) 7pm Astro AEC (301), AEC HD (306)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生代不断往城市迁徙,造成城乡人口分布不均,偏远地区的学校萎缩成微型小学 (Sekolah Kurang Murid(SKM)。微型华小的问题一直都是华社的一大隐忧,市区学生爆满,乡区学校却得承受学生人数太少而面临的停办或迁校忧虑。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学校就归类为微型华小,但在一些偏远郊区,历史悠久的华小因人口迁移、居民逐渐老化,以致学生人数不到50人,沦为"超级微小"。为了整合师资与节省开销,教育部将于2018年在全国不超过30位学生的微型小学推行"复级班计划",引起华社与教育界的议论纷纷。这些微型华小该如何走下去?微型华小里的校长老师、董事部成员和家长们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来保住微小?且让我们聆听各种不同的观点,集思广益。 |
|
第3集《名校篇》
1月13日(星期六) 7pm Astro AEC (301), AEC HD (306)
早年媒体常有报导,基于乡区华裔人口迁徙,许多坐落在城市的华小每年的新生报名人数近乎爆满,造成约有数百名学生因学额有限被拒于门外。然而,随着近年来多所华小成功搬迁以及各地新华小落成,爆满学校的现象已获舒缓,唯独一些"名校"因报考人数太多而继续成为各大媒体的议题。名校里学业和课外活动表现优异的学生比比皆是。这些学生在校内该如何确保自己的才华能被校方看见?在知名度较高的学校里求学,有好处当然也有坏处。为孩子挑选学校时,是否该优先考虑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意愿?世界上有不少的成功人士并非来自名校。一个人能否有出头的一天,更多时候取决于他的求学和处事态度。本集将深入探讨华裔家长追逐名校的心态,并专访近年大批涌现选择将孩子从名校转去普通华小的家长以作对比,探讨时代趋势对名校效应的影响。且让我们聆听各种不同的观点,集思广益。 |
|
第2集《补习篇》
1月6日(星期六) 7pm Astro AEC (301), AEC HD (306)
补习文化盛行于亚洲。1983年,教育部推行KBSR小学新课程,补习中心顺应需求而蓬勃发展起来。时隔28年后我国再掀起一股教育改革热潮,KSSR课程标准取代KBSR,全日制学校的课后进修班和普及多年的私立补习中心成为现代家长不可或缺的助力。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补习已经是一种与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的华社文化。在一些报章上的报导,偶尔会看见"明星老师"或"明星补习中心"等字眼。华小的"补习文化"已存在多年,补习文化从校外移至校内,许多华小生为追赶课程的进度,或提升学习成绩,参与校内和课后补习,这种补习文化真的是提高学习水平的管道?还是会徒增学生的压力?如今,补习文化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有些幼儿园甚至开始预设六岁或以下的幼儿补习班,让孩子太早补习是否会适得其反?且让我们聆听各种不同的观点,集思广益。 |
|
第1集《教改篇》
12月30日(星期六) 7pm Astro AEC (301), AEC HD (306)
教育改革是百年大业。马来西亚教育部自2011年正式推行小学标准课程(KSSR) ,开启本土教育改革新章,并于2016年杪迎接全新的小六鉴定考试的考验。KSSR 在"读、写、算"这三大教学基础上,增加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思",以培育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逐步消除"为考试而读书"的填鸭式旧理念。惟在转换过程中,部分华文小学的师生和家长未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个全新的教学制度,但有者亦认为新教学制度更适用于现代社会的需求,更能培育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本集将探讨华小课程改革初期的未适应现象以及各种可行的应对方法,让关注此事的广大华社从中取得平衡点。且让我们聆听各种不同的观点,集思广益。 |